追求卓越,就是追求极致。
退一步说,学院学术委员会判定不了,也可组织同行专家来判定。然而,如今的硕士生招生面试学生人数增加,工作量大,生源竞争激烈且变数大,一些导师觉得面试的意义不大,不太愿意一本正经地发问,并没有很好地考察学生的专业志向和能力。
期刊分区历来是科研工作者投稿的指向标。但即便如此,他也不得不承认:本科阶段学习的主要是科研能力或方法,尚不足以独立完成高水平论文。李遥身边的同学中有不少人参加过推免培训。期刊商业化背离真才实学 过分看重期刊等级会导致一个严重问题各期刊之间为等级而竞争白热化。樊秀娣表示,学校希望学生能够在比较正规、高质量的期刊上发表论文,毕竟现在不少五花八门的期刊只要交点钱就能发表论文,学校也无法鉴别和管理。
这不禁让人质疑,本科生推免加分细则是否全盘照抄了研究生综合素质评定的论文细则?在破五唯的当下,部分高校的推免细则是否有被认真推敲?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指出。他直言,一些一级期刊多以领导讲话为主,对于有个性、有创新点的文章却常常拒之门外。这些带电粒子运动速度极快,以致不断有带电的粒子挣脱中心恒星的引力束缚射向外围,形成恒星风。
从构成成分上看,地冕层与地球大气其他层很不一样如果单纯从数量上计算,保研可以说是容易了一些,毕竟盘子变大了。对于当下所谓保研难度下降的说法,于永亮有自己的看法。比如于永亮在受访时便直言,目前保研评判主要依靠学生平时的绩点,以及相关的面试成绩,但这两者之间的比例该如何平衡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结果显示,这些高校总毕业人数为99万人,其中推免公示9.8万人,且大部分高校的推免生比例均高于往年。然而,与此同时,从10月5日开始,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进入正式报名阶段,又有一大批学生将在一声长叹后,开始考研路上的新一轮紧张备考。
而统考作为初试,则是纯量化评价、一次性评价且唯分数论,在选拔效度上更受质疑。几乎每年的这个时候,这两声叹息都会同时回荡在各校园的上空。于永亮表示,对保研生的考核当然应该考虑自主性的问题,但这种自主性应该有据可依,而不是完全没有标准。再比如,对待推免生与统考生一视同仁,将两类考生混合且同步实施校测面试,不区分面试。
东北大学理学院研究生孙京琦的保研经历则要相对曲折一些。尽管如此,面对越来越高的保研比例,有些人也表达了一些忧虑。此外,还应加强研究生招生导师组或导师的培养责任和监督机制,让招生权真正服务好人才培养任务,而非沦落为招生腐败的工具。这一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教师:基础稳固,后劲待查 保研话题登顶微博热搜榜的那一天,正是10月5日,也就是硕士生考试正式报名的那一天。
对于于永亮的担心,此前有学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学生顾虑学院或专业教师在确定推免人选时可能存在人情关系的现象是存在的。小李说,大二时,他开始逐步接触一些科创和科研竞赛,因为一来这些项目在保研中有加分项,二来也算是对平时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的一种应用。
具体而言,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与此同时,他坦言相对于考研生而言,保研生基础要好一点,但他们也先天缺少一份准备考研时的磨练,没有经历优胜劣汰。
保研制度的好处在于推荐学校和教师对保研生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本质上是质性评价和长周期评价、综合评价,符合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精神。保研要看前三年的课程成绩折算的平均分,所以前三年我都很认真地上课。作者:陈彬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0/12 9:01:11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比例持续提升—— 保研,变容易了吗 ■本报记者 陈彬 不久前,当确定自己最终进入本校保研名单后,北京某高校学生小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一句话飘过他的脑海终于结束了。大二时,专业排名在全年级前20名左右的孙京琦,开始感觉自己摸到了保研的边。北大、清华的保研率甚至已经超过50%。张祖涛补充道,当然,研究生的个体差别比较大,因人而异,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为此,学校各专业的推免制度要公开、透明,经得起学校的监督和学生的质疑,同时,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的申述制度。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此前他所在的化学学科每年招收保研生的数量大概只有十几人,而今年化学学科招收的保研生为22人。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张祖涛也表示,如果从勤奋度的角度比较,往往考研生在学习上的勤奋度要稍高一点,毕竟保研生没有参加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研究生考试,没有经历过考研的巨大压力。最终,在经过一番权衡后,她还是决定留在本校,成为一名保研生。
目前,国内共有366所大学具备保研资格。尽管过程有些曲折,但孙京琦并不愿意将自己的努力和周围考研的同学做比较,这也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的一个现象虽然网络上针对保研与考研的难易有一番争论,但对于身处其中的学生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学生:付出不同,并论无益 小李第一次产生保研的想法是在大一的时候,此后的几年间,这一想法便从未断过。在两声叹息背后,一场争论正在进行中伴随着近年来各高校持续提升保研比例,保研生数量也在增多,于是保研是不是变得更容易了保研与考研究竟哪个更难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甚至一度登上微博热搜。保研过程中也有很多不确定性。于是,她也开始有意识地参加科创项目,为自己的保研积累资源。
在这一过程中,暂时的几次成绩下滑,曾让她对自己的保研之路产生过犹豫,而参加外校的保研夏令营也没有获得理想的结果。但这样的成绩在他周围保研的同学中,并不算很突出。
孙京琦说,包括与导师互相选择的不确定性、院校政策的不确定性,乃至保研名额上下调整的不确定性等。专业前20名左右差不多可以保研的。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表达类似观点的不止于永亮一人。万圆说,比如将推免生的情况全部公示,使招生过程尽可能透明。
《中国科学报》 (2021-10-12 第6版 动态)。总之一句话,保研与考研所付出的东西是不太一样的,放在一起比真的没什么意义。据我所知,有的高校教师就是因为觉得保研的学生太轻松了,没有体验过考研时的那种煎熬,所以反而更愿意招收考研学生。曾有媒体统计过其中210所保研率相对较高的高校2021届本科生的保研情况。
几年间,小李共获得了一项国家级的科技竞赛奖二等奖,以及五六项省级和校级的竞赛奖励。万圆也表示,在当前扩大保研比例的同时,应注意避免出现综合评价有损公平的通病,从而使得推免更有说服力。
学者:制度公开,健全监督 在华东政法大学高等教育与教育法制研究所副研究员万圆看来,当前保研生比例扩大,暗含着对以往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的方式选才手段的科学性反思。说得再直白一些,如果面试的比例过大,便可能出现某些公平性问题。
作为典型的基础学科教师,东北大学理学院副院长于永亮对于这一变化颇有感触。再比如,保研生要去参加各校的保研夏令营,其间所花费的时间、精力乃至金钱也是需要计算成本的。